30S观点速读

▶ 安永:制造业AI应用核心在于通过AI打通企业内部低效环节,重构业务流程而非单纯技术叠加。

▶ 腾讯云:AI在制造业落地需突破成本壁垒、数据应用难题及产品体验优化等三大挑战。

在信息化和智能化趋势的引领下,AI已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,应深入推进“人工智能+”战略,进一步促进AI与制造业的交融,以打造全新生产力,并推动制造业在质量、效率和动力方面的全面革新。

那么,如何围绕智能化目标,深化AI在制造业各环节的应用呢?

腾讯云城市峰会上海站“AI+CRM销售易专场”活动上,由销售易销售副总裁徐曦主持,腾讯云副总裁、智能制造与智慧能源负责人曹磊、卡特彼勒全球数字化中心中国区负责人Victor Lin、安永数字化与新兴科技咨询服务合伙人王坚同参与了《AI+CRM离规模增长最近的创新应用——以工业场景为例》圆桌讨论,基于不同视角进行了巅峰对话。

徐曦:在制造企业积极探寻新的增长模式当中,AI能带来怎样的助力和技术上的突破?作为世界500强企业卡特彼勒,在做AI转型过程中,已经开展了哪些AI技术?是否已经有了业务上的成效?

Victor  Lin:卡特彼勒是美国企业,在AI开发应用上面是相对走得比较前的,两年前已经开始关注AI应用和场景,从制造端智能制造、质检这部分,到销售营销到服务端都有AI场景的落地。

徐曦:安永从咨询公司的角度来说,大家对于AI主要的关注点是在哪些方面?

王坚:2025年无疑是AI的元年,之前关于AI需求和应用的讨论数量相对较少,实际落地的项目也不多。DeepSeek爆火之后,发生了显著变化,相关应用和需求变得非常普遍。首先,客户会先了解哪些AI应用场景可以做,并期望有一个清晰的规划。其次,在确定了场景之后,客户会关注是否能够迅速实现这些场景的落地应用。对于我们咨询行业而言,这不仅意味着要不断夯实自身的咨询能力,同时也要加强AI的落地应用能力。

徐曦:AI在下一个阶段会有更多的一些发展。对腾讯来说,在这个过程中AI意味着什么?

曹磊:AI不仅冲击了CRM应用端,腾讯作为数字化基建底层的服务商,核心有两个方面一是重构数字化模式,二是驱动产品创新

以腾讯为代表的数字化服务商通过技术降本(如DeepSeek降低大模型成本)推动产业转型,典型案例是某电气设备制造商运用AI实现从电气设备制造商向平台服务商的跃迁,通过工程研发智能化与产业链协同优化,激活上下游增长空间。

二是AI关键技术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,如腾讯云掌静脉识别技术突破传统生物识别的安全性与适用性瓶颈,通过红外穿透手掌实现非接触式身份验证,已广泛应用于智能门锁、机场及零售场景。更延伸出AI视觉识别快递投放、实时视频通话等创新功能,使传统门锁升级为智能交互终端,助力企业抢占高端市场。

这两大维度共同印证AI技术正在重塑产业形态与商业模式。

徐曦:当前数据规模与增速远超历史,对技术架构提出更高要求。在此背景下,腾讯如何通过多技术融合与产品协同应对AI落地的数据挑战?

曹磊:AI在制造业落地需突破三大核心挑战

首先是成本壁垒,随着腾讯混元等基础大模型开放化,企业已无需自建模型体系。

其次是数据应用难题,针对传统制造业数据在线率低的问题,我们通过AI能力直接处理非结构化数据,如某总装厂运用视觉AI识别产线作业与安全规范,绕过传统数据录入环节。

第三是产品体验优化,例如某项目,通过AI视觉+OCR模型将屋顶验收照片从100张压缩至30张,实现60%图像自动审核,年度节省千万级人工成本。本质是通过AI技术重构业务流程,打造上下游协同的实用型数字化工具,使技术红利穿透全价值链。

徐曦:AI的建设其实不是一蹴而就的,需如CRM等系统长期积累数据治理能力,咨询视角如何看待制造业实践路径?

王坚:从制造业我们接触比较多来看,企业找我们分三种情况。

1)保守型:寻求客户关系管理之类已验证的AI应用案例进行复制;

2)前瞻型:设计类似设备检测预警自动化等智能体打通单链路,实现流程闭环;

3)体系重构型:规划全场景智能工厂蓝图,分步推进销售、生产、物流等环节智能化。

当前应用集中于设备预测性维护、AI视觉质检、能源调度优化等场景,核心在于通过AI打通企业内部低效环节(如DeepSeek等技术适配人工处理瓶颈),重构业务流程而非单纯技术叠加

徐曦:售后服务正从成本中心转向价值增长点,生成式AI推动服务模式从故障后响应转向前置预警。以卡特彼勒为例,其设备实时采集里程、工况参数等运行数据,结合后端模型生成备件工单及销售线索,在智能客服、质检领域已有AI实践,卡特彼勒未来在售后场景中还有哪些深化空间?

Victor  Lin:我们聚焦故障发生后的快速响应和修复、 预测设备故障及预防性维护、智能客户服务三个场景下对AI技术的运用。

王坚:在客户服务及制造业等当下AI的思考和应用有三个进阶。

第一层是利用大模型配置知识库,如DeepSeek辅助工作流,做辅助问答和工作流指导;

第二层是智能体应用,如在客户APP或应用中嵌入智能体直接对话解决需求,或在智能制造领域用智能体实现产销平衡,相信未来会有大量智能体出现;

第三层是未来会出现融合智能体,将小智能体整合,如一个工厂的智能体可解决所有销售领域、制造领域的问题。

徐曦:未来还会有哪些AI的产品或者AI的技术不断地落地?

曹磊:从腾讯角度表示,未来会关注两件事,一是AI底层基础设施,腾讯更关注的是说怎么能够从底层,从最开始在架构设计的时候,就能将企业用AI的成本降到最低;二是结合腾讯擅长的AI和Agent点状应用,如广告业务、游戏业务、智能客服等与具体场景结合做更多共创。

Victor  Lin:AI应用的未来广阔且有无限可能。卡特目前AI应用以营销和服务场景为主,并期望Agent应用能改变或颠覆与客户、代理商的联系和服务。

王坚:制造业客户向咨询公司寻求帮助时,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咨询服务,而是更希望咨询公司能助力其实现AI应用的落地。当前制造业的许多场景仍较为传统,需要进一步规划和创新,Agent的应用是打破传统模式的一种方式,它可以集成工作流引擎甚至编写代码,大幅提高代码编写效率。未来团队规模会缩小,更多是小团队完成任务,且应用会越来越多最终融合。目前,制造业最核心的问题是产销协同,传统ERP系统在高阶排程中存在不精准的问题,而AI有望实现精准的产销协同,多家企业正致力于此,安永也有信心参与其中。

徐曦:卡特彼勒等企业都是在不断地导入AI的场景,对于一些数据安全挑战和风险是怎么进行管理的?

Victor Lin:卡特将数据安全和IP保护视为重中之重。在考虑所有AI应用场景之前,我们都会优先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合规。